全面推动“美丽厦门共同缔造”热潮中,如何创新社会治理,成为热点话题,其核心在于共同,关键在社区,重心是社区治理。而湖里区给出的答案是:通过“多元共治”,来构建和谐美丽社区,形成社区治理体系。
记者昨日获悉,湖里区《关于积极推进多元共治构建和谐美丽社区的实施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正式“出炉”。 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份《意见》为湖里创新社会治理,努力为实现社区治理规范化提供了发展“样本”。
“扶持、培育、壮大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建设,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从政府一元治理向多元共治转变。”湖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。通俗地说,今后社区怎么建,不再由政府说了算,而是由大家说了算。社区党组织、社区居委会、社区服务站、社会组织、专业社工机构、社会资源、社区居民……一个都不能少。
社区党组织是“多元共治”的核心,扮演“领头羊”的角色。建设和美社区过程中,他们将坚持引领把关、服务为本、凝聚多方力量,牵头制定《社区发展中长期规划》,引领社区规范发展。
社区居委会是“多元共治”的主体,他们要集合力量推动社区自治,形成在社区自治大框架下的分区自治、分类自治、一事一治工作格局。
社会组织是“多元共治”的基础。年内,湖里将引进恩派(NPI)培育社区社会组织,每年为每个社区提供不少于5万元的专项经费,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活动,还将探索由社区发展理事会负责“以奖代补”项目的申报、实施等机制。鼓励社会组织实现自我服务、互助服务、自我管理、自我监督。
社区服务站是“多元共治”的重要平台。湖里区将通过落实工作准入,厘清权责边界,创新服务方式,为居民提供“一站式”优质服务。
专业社工是“多元共治”的催化剂。他们既直接参与社区服务,又带动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。今后,湖里区将每年投入1000万元购买社工服务,确保社工服务网络覆盖所有社区,通过“双社协同”模式,让高危和弱势人群得到专业社区服务。
社会资源是“多元共治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湖里区的各个社区将突破社区界限,吸纳共建单位、辖区商业企业、物业公司、居民中的贤达能人建立社区共建理事会,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,通过“契约式共建”、“认捐认建认养”等形式破解居民遇到的难事。
居住生活在湖里区的台胞则是“多元共治”的特殊财富。在为台胞提供贴心服务的同时,湖里区还将通过引导台胞参与社区治理、聘请台胞担任社区主任助理等形式促进台胞融合,加强对台交流。
外来人口多,“村改居”社区多是湖里“多元共治”的最大特色。湖里将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、完善服务体系、探索外来人口自治机制,营造“大家庭”氛围,培育外来人口的主人翁意识。同时,湖里还将推动“富民强村”工程,推动每个“村改居”社区都有自己的发展项目,增强自我造血功能,让老社区焕发出新活力。
“‘多元共治’就像一颗种子,根植于社区治理的每一个环节。”湖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今后湖里区将坚持“决策共谋、发展共建、建设共管、效果共评、成果共享、居民共富”的原则,在52个社区推行“多元共治”行动,从而让社区变得更美更和谐。